文 | 电商在线灿星财富
当瑞幸用 9.9 元培养起中国人喝咖啡的习惯后,无数传统行业,也逐渐在咖啡市场讲起自己的新故事。
8 月 28 日,中石化易捷咖啡全国第 1000 家门店暨首家旗舰店在上海石油第一加能站开业,这个从 2019 年诞生的咖啡品牌,花了 6 年时间实现千店网络,也成了咖啡市场上一匹不可忽视的黑马——中石化的官方微信公众号显示,易捷咖啡正在依托中国石化全国 3.1 万座加油站、2.8 万余家易捷便利店的网络优势以及亿级会员私域流量,快速渗透出行场景。
中石化将这一模式称呼为"出行场景咖啡"创新模式,而将眼光放长远,在加油站卖咖啡,确实能变相成为一种"刚需"。
瑞幸把门店开进写字楼下,就是瞄准了打工人提神醒脑好好工作的"刚需",开在加油站的咖啡店,也能让不少动辄要开 3、4 个小时车的人燃起消费的欲望,让他们一边给车加油,一边用咖啡给自己"加油"。
中石化并不是第一个把"加油站"和"咖啡"关联起来的玩家,2018 年,中石油比中石化早一年开始布局咖啡赛道,打造了主打现磨咖啡的"好客咖啡"品牌,同样把咖啡带进了加油站的便利店里。
再把咖啡赛道上的跨界名单拉一拉,会发现这个名单正在越来越长。中国邮政打造了邮局咖啡,李宁、特步这两个运动品牌也在门店卖起咖啡,造电池的巨头宁德时代同样做起咖啡生意,传统中华老字号同仁堂、胡庆余堂则创新了中草药咖啡……
跨界的玩家们,一方面瞄准了咖啡市场的流量与热度,用一杯杯咖啡为自己引流,另一方面,则是看中了这个快速增长的万亿市场,用一杯杯咖啡给自己讲出新的资本故事。
比起其他跨界玩家,中石化做咖啡,已经算得上是"土豪"创业,自带资金、场景和销售网络的优势。
只是,咖啡生意并不是什么好做的生意,当一杯杯现磨咖啡的香气逐渐从加油站的便利店内飘出,想闯进咖啡赛道的"土豪"中石化,能让咖啡成为加油站的"刚需"吗?
花六年,打造千店规模
中石化做咖啡,并不是心血来潮。
早在 2018 年,瑞幸成立的第二年,中石化就已经和瑞幸咖啡有了合作。彼时的中石化正在对零售业务"易捷便利店"进行二次升级,而瑞幸咖啡也正好在那时用大量的补贴快速占领咖啡市场。两者结合下,易捷首家杭州新形象店中,开出一家 10 平方米左右的瑞幸"店中店"。
只是,这次和瑞幸的合作相当短暂。
2019 年,中石化就打算开始布局自己的咖啡业务,结束了和瑞幸的合作,转而和连咖啡开始了合作,推出了易捷咖啡这个品牌。企查查数据显示,2021 年 2 月,中石化易捷销售有限公司和连咖啡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,名为易捷咖啡(北京)有限公司。
早期的合作、探索,在当时被看作是一次轻量级的、低风险的模式验证,不少人揣测,中石化意在探索非油品业务的增量空间。
但初期的探索并没有带来预想中的高速扩张。
在合作初期,中石化易捷和连咖啡曾表示要" 3 年开设 3000 家店",但截至 2021 年 11 月,易捷咖啡在全国的门店数量仅为 54 家。这一缓慢的增速表明,简单的物理空间叠加,并不足以撬动庞大的存量用户。
当然,中石化的合作伙伴,并不只连咖啡一个。
为打破增长缓慢的僵局,易捷咖啡在 2022 年引入新的变量灿星财富,与加拿大连锁咖啡品牌 Tims 天好中国达成合作,在部分易捷咖啡门店开设小型的 Tims 咖啡店,还会推出联名即饮咖啡在全国易捷便利店内销售。
借助成熟连锁咖啡品牌进行扩张的策略,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网络覆盖,到 2023 年末,双方的共享门店达到了 148 家。
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 2024 年。
企查查数据显示,2024 年 6 月,连咖啡退出合资公司,易捷咖啡转变为中石化易捷的全资控股子公司,并同步进行品牌升级,推出全新品牌" Tiki Easy "。从合作者那学习了怎么做咖啡生意,又调整了组织架构与品牌策略,意味着中石化将咖啡业务的战略优先级显著提升,从合作探索转向自主掌控。
自此,易捷咖啡借助着中石化的销售网络,开始了快速的扩张。
截至 2025 年 3 月,易捷咖啡全国门店突破 500 家,五个月后成功开出第 1000 家店,相当于平均每天就有近 3 家新店开业,这一开店速度和早期的瑞幸可以持平—— 2017 年 10 月开出第一家门店的瑞幸,在 2018 年 9 月达到了千店规模,约等于平均每天开出 3 家店。
只是,把时间拉长,中石化达到千店规模,花费了将近 6 年时间,从寻找合作伙伴,再到独立运营业务,中石化做咖啡,野心已经不仅仅是为便利店增加额外的业态。
石油"土豪",怎么瞄准了咖啡?
在中石化的官方报道中,中国石化易捷咖啡全国第 1000 家门店暨首家旗舰店在上海第一加油站开业,标志着"出行场景咖啡"创新模式成功实现规模化拓展——就如瑞幸、库迪选择开进写字楼和大学校园,给早八的"牛马"和大学生提提神,易捷咖啡瞄准的模式,则是为赶路的司机提提神。
提神饮料,一直是加油站的热销商品。
比如靠着"累了困了,就喝东鹏特饮"这一句广告词深入人心的东鹏特饮,这一百亿单品,瞄准的一大核心人群就是蓝领人群,其中包含长途司机、滴滴司机等。
早期的东鹏特饮,以"特通渠道为主,流通为辅",其中,特通渠道就是非主流通路,比如加油站、工厂店、网吧,在这一策略下,东鹏饮料还和中石油旗下的加油站便利店昆仑好客建立了合作。司机经常可以在加油站看到东鹏推出第二瓶半价、优惠套组等活动,均价 5 元的提神饮料,也让不少司机愿意下单购买。
向来和"提神饮料"挂钩的咖啡在加油站出现,自然也有着自己的出行场景,而这一赛道,也早有玩家做过成功的实践。
荷兰皇家壳牌集团旗下的 Shell SELECT(壳牌优选)此前曾表示,每年可以靠着旗下的加油站卖出近 2.5 亿杯咖啡,壳牌集团零售业务总裁柯一凡还公开表示,"咖啡生意要比石油的利润率高得多"。
加油站做咖啡生意,除了提神饮料的需求,也有着自己的优势。
中石化的 2025 年半年度报告显示,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,中国石化品牌加油站共有 31015 座,同时,与加油站相关的便利店数量则有 28689 座。同时,在中石化的 2024 年年报中,提及易捷权益会员已经突破 1.3 亿人。
和加油站、便利店绑定做咖啡生意,一定程度上来说,就是"土豪创业",现在的咖啡生意,也已经少了不少难度。
瑞幸、库迪早早完成了市场教育,半自动、自动咖啡机更是让咖啡制作流程模板化,中石化庞大的线下网络与亿级流量,可以直接转化为咖啡业务的底层支撑——从成本上看,易捷咖啡无需承担独立的门店租金,使其在定价上拥有更大的灵活性,能够从容应对行业的价格战。而用户触达的便利性也十分直接,等待加油的间隙买上一杯咖啡,加油送咖啡等服务,更是直接触达用户,完成了心智教育,满足出行人群"即买即走"的核心需求。
加油的等待时间、长途驾驶的提神需求、通勤路上的便捷获取,共同构成了一个天然且高频的"加油 + 咖啡"消费闭环。
当然,"土豪"创业,也有着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。
中国石化 2025 年半年报显示,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下滑 10.6% 至 1.41 万亿元,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 39.8% 至 214.83 亿元。一方面,国际原油价格震荡下行,另一方面,随着新能源车辆的普及,国内汽柴油需求下降。
在这一背景下,"土豪"也要给自己寻找第二增长曲线,而有着万亿市场规模的咖啡赛道,也就此进入中石化的视线——艾媒咨询数据显示,2024 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已经达到 7893 亿元,预计 2025 年突破万亿规模,2029 年有望攀升到 13908 亿元。
前有"利润比石油高",后有万亿市场规模,在营收利润双双下滑的情况下,中石化瞄准咖啡赛道,也是在寻找自己潜在的第二增长曲线。
"石油咖啡"的挑战
在易捷咖啡探索路径的同时,中国现磨咖啡市场的巨大引力也吸引了各路巨头入局,形成了一股声势浩大的跨界浪潮。
不过,多数玩家的尝试结果却印证了一个残酷的现实:渠道优势并非万能解药。
中国邮政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案例。凭借其遍布城乡的超过 5 万个网点,中国邮政在 2022 年高调推出"邮局咖啡",引发市场高度关注,不少人以为邮局咖啡将成为市场的黑马,快速达到万店规模。
只是,从这几年的发展来看,邮局咖啡并未大规模依托现有邮政网点,反而选择在商圈、景区独立开店,其运营模式更偏向于文创零售。叠加产品单一、定价偏高等问题,消费者并没有广泛买单。截至 2023 年 6 月,邮局咖啡的在营门店不足百家,上万网点的渠道优势,不能有效转化为市场竞争力。
其他跨界者的尝试也多流于形式。
运动品牌李宁推出的"宁咖啡",多以内嵌于旗舰店的增值服务形式存在,作为提升消费体验的补充,其影响力局限于少数核心门店;新势力车企蔚来设立的 NIO CAFE,本质上是为其车主社群提供的高端服务,是品牌生态的一环,而非独立的商业单元。同仁堂和胡庆余堂的中药咖啡,虽然一度凭借新奇概念出圈,但猎奇属性远大于消费属性,大多只是在社交平台上凭"网红"身份昙花一现,难以形成持续复购,只能算是一场品牌年轻化的营销尝试。
易捷咖啡,同样面临这样的危机。
虽然采用的"店中店"模式极大降低了租金与初始投入成本,但早期,易捷咖啡的定价并不算低,12 — 28 元的单价,远比当时 9.9 元的瑞幸要高。而空间限制下,很容易导致产品线不完整,简单的出品设备还可能影响品质稳定性——易捷咖啡早期只推出三款汽油型号咖啡,社交平台上依旧出现了不少吐槽咖啡"难喝""涮锅水"的帖子。
同时,借助其他渠道模式做咖啡生意的,也不仅仅是易捷咖啡。
将这一模式发挥到极致的是库迪咖啡,2023 年 5 月,库迪推出" COTTI Express "便捷店型,旨在将咖啡吧台植入便利店、餐饮店、零食店等一切具有人流量的场景。
肯悦咖啡借助肯德基门店快速扩展,卖起各类咖啡;挪瓦咖啡也通过与见福、天福等区域性连锁便利店合作,迅速铺开网络。这股风潮甚至影响到了头部品牌。2025 年 4 月,瑞幸咖啡与房产中介链家在上海联手推出首家共享门店,行业老大,也在探索更灵活的渠道渗透方式。
只是,库迪咖啡的店中店模式一度因品质参差、选址混乱等问题被叫停,后又重启并调整为仅与连锁品牌合作,但社交平台上,依旧有人调侃"感觉除了公共厕所哪都能开"。
开出千店的易捷咖啡,现在面临的挑战,或许也应该从"如何快速扩张"转变为"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"——瑞幸刚开始用规模抢占市场,现在也开始走高质量发展路线,已经完成初步消费者教育的咖啡市场,开始考验起品牌对消费者需求的精细洞察和场景创新的能力,不再只是单纯的规模竞赛与价格比拼。而越来越低的价格战,也让人怀疑,现在的咖啡生意,利润还能不能超过石油。
当然,一个坐拥 3.1 万个加油站、2.8 万个便利店的品牌进入咖啡市场,并且达成了千店规模,不论其能否成为中石化的第二增长曲线,最终的结局如何,都是为火热的咖啡市场灿星财富,再次添上了一把火。
阳德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