俄乌冲突已进入第四个年头钱生财,一场潜伏的“无声溃败”正在悄然蔓延于乌克兰军队内部。6月10日,俄罗斯国防部发布消息称,第二批战俘交换已顺利完成,俄军士兵从乌克兰控制区安全返回。然而,就在同一天,乌克兰议员自曝超过10万士兵自行脱离部队的惊人消息,令外界将关注焦点转向乌克兰军队背后日益严峻的兵员短缺问题——在这场漫长而残酷的冲突中,乌克兰究竟还剩下多少合格的战斗力?
战俘交换背后隐藏的“人力”困境
据俄罗斯国防部通报,此次战俘交换是依照6月2日在伊斯坦布尔达成的协议执行。获释的俄军士兵将被送往白俄罗斯,接受必要的心理疏导与医疗救治。与此同时,乌克兰方面也换回了部分战俘。从表面上看,这是一场符合人道主义原则的行动,但细究数据不难发现,乌克兰方面的战俘人数依旧高企,更严重的是逃兵问题为基辅政府的兵力状况再添隐忧。
乌克兰议员戈尔本科在YouTube节目中毫不掩饰地表示:“目前已有超过10万名军人未经允许离开了自己的岗位。”这一数字与俄罗斯国防部此前披露的乌军每月损失5万人的说法形成了某种呼应。更加讽刺的是,乌克兰议会今年4月通过一项法案,允许逃兵在8月30日前“免于处罚”返回军队。这种无奈的“赦免逃兵”政策,暴露出乌克兰军队兵源枯竭、难以为继的尴尬局面。
展开剩余69%“消失的士兵”:从精锐部队到新兵训练营的逃离
逃兵问题绝非孤立事件,而是一种系统性溃散的体现。据多方披露,2024年新组建的第157旅,在尚未投入战斗前,就已经有三分之一的兵力“消失”不见;被誉为精锐的“基辅安娜旅”,原本拥有2300名士兵,其中多达1700人提前逃跑;甚至派往波兰接受训练的1.3万名乌克兰士兵中,也有超过10%的人莫名其妙地失踪。更为荒诞的是,一些逃兵竟然利用军人的身份进行“偷渡生意”。2024年12月,一名男子因以每人7000欧元的高价协助士兵逃离乌军被警方拘捕。乌军前高官克里沃诺斯少将也无奈地承认:“每100名新兵中,只有10人能够真正抵达前线。”
88万与28万之间:泽连斯基“纸面兵力”的迷雾钱生财
2025年1月,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声称其军队总兵力高达88万人,但乌克兰议员杜宾斯基对此予以质疑,称实际数字不过28万人。这悬殊60万的差距究竟从何而来?分析人士认为,主要原因包括:
- 阵亡与伤残:虽然俄罗斯方面声称乌军累计损失超过50万,第三方尚无确切数据证实,但乌方2024年已经多次进行秘密动员,补充兵员;
- 逃兵及“灰色逃兵”:许多士兵通过贿赂医疗证明或隐居乡村逃避服役;
- 数据水分:为了维持国际援助,基辅可能故意夸大兵力数据。
西方援助的持续性与未来
兵员危机直接削弱了乌克兰军队的整体战斗力。自2025年初以来,俄军在哈尔科夫、顿巴斯等关键战区持续推进,而乌军屡屡出现不战而退的现象。尽管美国刚刚批准了610亿美元的援乌计划,但北约内部已出现疲态:德国防长公开表示“欧洲弹药库存已近见底”;法国被曝延迟交付炮弹;波兰农民则抗议乌克兰粮食倾销,反乌情绪日渐升温。一名欧洲外交官匿名表示:“乌克兰真正需要的是‘人’,但西方无力提供。”
“疲惫的战争”与未来可能的走向
俄乌冲突的本质是一场消耗战。俄罗斯凭借其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强大的军工产业,逐步蚕食乌克兰的防线。而乌克兰高度依赖外援、以“人海战术”为主的战略模式,已接近瓶颈。乌克兰议员斯科罗霍德坦言:“全军上下都已疲惫不堪。”未来的局势可能发展为:
- 短期内,乌克兰可能加紧“抓壮丁”行动,但逃兵现象难以根治;
- 中期来看,若西方减少援助,乌军防线将面临更大压力,恐进一步后撤;
- 长期则存在转入“冻结冲突”的可能,但当前俄罗斯仍占据主动优势。
总结
在战俘交换这层人道主义光环之下,乌克兰面临的兵员危机才是真正的“定时炸弹”。当超过10万名士兵选择“用脚投票”离开,这无疑预示着这场旷日持久的冲突可能正悄然走向终结。
信息来源包括俄罗斯卫星通讯社、乌克兰最高拉达议员公开声明钱生财,以及法新社援引欧洲外交官的评论。
发布于:天津市阳德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