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 | 新质动能恒盛策略,作者|沐风,编辑|时楠
你以为凉凉了的美图,如今居然满血复活了。
2025 年上半年,美图交出了一份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成绩单:营收 18 亿,净赚近 4 亿,同比飙升 30.8%,付费用户一举突破 1500 万。今年以来,它的股价更是像脱缰的野马,暴涨 255%,市值重回 400 亿大关。
要知道,2018 到 2019 年,美图因为盲目多元化,亏得一塌糊涂:美拍关停、手机卖身、甚至沦落到炒加密货币续命。那几年,美图商业帝国摇摇欲坠。直到痛下决心,把包袱甩掉,收缩战线,死磕影像与设计工具,才终于熬过至暗时刻。
面对外界"美图竟然还活着"的惊讶,美团创始人吴欣鸿,只甩下一句:不仅活着,而且活得很好!他透露,美图过去三年几乎是押上全部筹码,把 AI 塞进了所有产品,如今 AI 渗透率已高达 90%。
但翻身只是上半场,真正的硬仗才刚开打。Adobe、Canva 这些国际巨鳄带着 AI 功能杀入战场,国内大厂也蜂拥推出自家的影像应用。蓝海瞬间变血海,美图要想不被淹没,就必须拿出更狠的打法。
靠 AI 打"翻身仗"
吴欣鸿,终于靠 AI 打出了一场翻身仗。
2025 年上半年,美图交出的成绩单很亮眼:营收 18 亿,同比增长 12.3%;归母净利润 3.97 亿,同比大增 30.8%;如果算上经调整的口径,净利润甚至达到 4.67 亿,同比增长 71.3%。这意味着,美图不光活过来了,还赚得比过去更硬气。
拆开看,真正撑起美图的,还是影像与设计产品。半年时间,这块业务收入 13.5 亿,同比飙升 45.2%,贡献了公司七成以上营收。相比之下,广告收入 4.3 亿,只是小幅增长 5%;美业解决方案更是暴跌 88.9%,几乎被边缘化;其他业务收入更是杯水车薪。
吴欣鸿心里门儿清:美图未来的绝大部分收入,都要靠影像和设计产品来拉动。他还算过一笔账——生活类产品的订阅渗透率在中国能做到 20%,海外甚至更高,而美图目前的渗透率还不到 6%,想象空间巨大。
但吴欣鸿的野心,不止于"生活场景"。他更看重的是"生产力场景",因为这直接帮用户降本增效,付费意愿更强。
全球巨头 Adobe 和 Canva 早就在这个赛道跑马圈地,而这个市场的天花板更高:Adobe 预计,到 2027 年,图像生产力市场空间将达到 910 亿美元,是生活场景的 10 倍。
这就是美图的新战场。7 月 14 日,美图发布 AI Agent 产品 RoboNeo,把它定位为影像与设计领域的 AI 智能体,能做智能修图、视频处理、AI 生成设计,典型的生产力工具。简单说,就是要借 AIGC 的风口,来一次弯道超车。
更关键的是,美图的商业模式,也在悄悄换轨。过去靠广告吃饭,拼的是用户注意力,变现效率低,也容易受宏观环境波动。如今,美图把核心放在付费订阅上——用户花钱买权益,和产品核心需求强绑定,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更强。
截至 2025 年 6 月底恒盛策略,美图的付费订阅用户已经突破 1540 万,渗透率 5.5%。这数字看似不高,却预示着美图终于摸清了方向:从广告生意的红海里抽身,转向高粘性的订阅生意。
吴欣鸿的赌注很清晰:等哪一天,美图在生产力场景的收入和利润占比超过一半,那才是真正的"二次腾飞"。而照现在这个势头来看,这一天,可能并不远。
美图"断臂求生"
美图能走到今天,可谓是"九死一生"。
吴欣鸿自己回忆 2018、2019 年的低谷时毫不避讳:
"那两年我们巨亏,现金净流出 23 个亿,账上只剩不到 30 亿。再折腾下去,美图就要弹尽粮绝了。"
那时候的美图,几乎是"溃败"二字的代名词。手机卖不动,美拍被淘汰,电商业务也彻底扑街。公司只能大刀阔斧地瘦身,员工从 3300 多人裁到 1300 多人,市值更是在 2013 到 2021 年间暴跌 95%,蒸发了近千亿港元。外界几乎一致看衰:美图再也翻不了身了。
可命运的转机,往往就在绝境中。
2022 年,生成式 AI 突然爆发。AI 修图、美白、瘦脸、画质增强……这些看似"小打小闹"的影像工具,成了很多人第一次接触 AI 的入口。而这,正是美图的基本盘。趁着这波浪潮,美图终于吃到了第一口红利。
到了 2023 年,ChatGPT 点燃全球,大厂们疯狂入场,百度、阿里、腾讯一个个高调宣布布局。外界可能没注意,美图却早一步嗅到了机会,直接把赌注压在" AI 影像工具"上。
这一年,美图也迎来了一次关键人事调整——蔡文胜卸任董事长,吴欣鸿亲自回归,重新拿起 CEO 的枪,带队杀回主业,并一头扎进 AI。
吴欣鸿的打法有两招:第一,聚焦影像与设计产品,死守基本盘;第二,全面拥抱订阅模式,抛掉广告依赖。与此同时,美图也开始加速全球化,试图把 AI 影像工具推向更大的市场。
回头看,美图从 2019 年起一路"断臂求生":砍掉手机、短视频、电商,甩掉所有不赚钱的累赘,回归影像主业。等到 2022 年,他们干脆把战略重心直接切到生成式 AI,一口气搭建了覆盖 AI 图像、AI 视频、AI 设计的全场景矩阵。
吴欣鸿曾在内部复盘时说,美图烧掉 42 亿才换来三个领悟:战略一定要和能力匹配;资源不能乱花;必须死磕出核心竞争力。
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。
2022 年,美图财报里第一次明确写到:AIGC 已经开始在产品中落地。当年公司营收 20.85 亿,净利润 1.11 亿,算是走出了泥潭。到了 2023 年,AI 彻底发力,美图营收飙到 27 亿,净利润 3.7 亿,同比增长 233%,彻底翻身。
更关键的是,美图开始对产品重新分类:生活类,比如美图秀秀、美颜相机;生产力类,比如美图设计室、开拍。这些产品覆盖了消费者和企业的多样化需求,从 P 图、短视频,到商业设计,带动业绩明显提升。
不过,自从美图升级 AI 并开始收费后,也有美图秀秀的老用户吐槽说,本来一键消除免费又好用,结果某天突然改名" AI 消除"就开始收钱,价格还不便宜,效果也没见升级,心里有点小落差。
AI 图像的下半场
吴欣鸿的人生,本身就颇为传奇。
还在读高中的时候,他就敢休学跑去中国美院旁听;高考结束,别人争着填志愿,他干脆放弃上大学,直接下场创业。
在折腾域名的过程中,他结识了日后人生里的关键人物——蔡文胜。
这个被称为"站长教父"的男人,不仅在中国互联网早期搅动风云,还凭借敏锐的嗅觉押中了无数明星项目:暴风影音、58 同城、飞鱼科技……几乎每一个都能写进中国互联网投资史。
有了蔡文胜的加持,美图的故事才得以快速起步。吴欣鸿负责产品,蔡文胜出任董事长,二人一起把一家小公司,推上了移动互联网的风口。
2011 年,美图秀秀移动版上线,瞬间爆红;2012 年底,PC 端用户破亿,全平台累计用户超 2 亿。第二年,美颜相机又把自拍玩出了"神器"概念;2013 年,美图手机问世;2014 年,还在抖音影子都没有的时候,美拍杀入短视频赛道。那个阶段的美图,就像装了加速器,几乎年年有爆款。
可惜,后来美图也迷失过。为了寻找盈利点,2021 年在蔡文胜的推动下,美图豪掷资金买入比特币和以太币。结果没赚到金矿,反而背上了"不务正业"的骂名。
直到 2023 年 6 月,蔡文胜辞任董事长,吴欣鸿再次接过帅印。这一次,他把方向彻底拉回了产品和 AI。靠着生成式 AI,美图的业绩、市值双双翻身,也终于洗掉了"不务正业"的标签。
与此同时,美图还在加大出海力度。2025 年上半年,美图的全球月活跃用户达到 2.8 亿,同比增长 8.5%,其中近 1 亿来自海外,增速超过 15%。换句话说,美图已经不再是一家只靠中国市场活着的公司,而是开始真正在全球舞台上卡位。
回过头看,美图的重生,踩准了三大机遇:AI 红利、聚焦主业、全球化。再加上订阅制的商业模式,美图找到了相对可持续的增长路径。
但挑战从未消失。AI 应用进入爆发期,Adobe、Canva 这些国际巨头虎视眈眈,国内大厂也在摩拳擦掌。多模态 AI 应用已经被证明最容易出爆款,比如"妙鸭相机",虽然昙花一现,但至少证明了一点:用户愿意为 AI 影像买单。
在这片红海里,美图的优势是卡位够早恒盛策略,已经在用户心智里站住了脚。但接下来,它能否打造出新的爆款,甚至重新定义影像交互体验?那才是真正的生死考验。
阳德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