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国家如果在政策选择上不仔细评估潜在风险,而贸然模仿他人模式,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。从阿根廷的历史来看,其资源丰富,土地广阔,气候适宜,农牧业发达,矿产资源也位居世界前列。
从上世纪初,它一度跻身发达国家行列,人均收入超过许多欧洲强国,吸引了大量移民。英国资本主导了铁路和农场建设,推动了出口增长,但本土工业始终薄弱,收益多流向外资。
这种依赖模式埋下了隐患,内部政策在左翼高福利和右翼市场开放之间摇摆,导致债务累积、通胀失控。进入21世纪,阿根廷陷入中等收入陷阱,贫困人口占比高企,政治不稳加剧了民众的不满。
2023年底,哈维尔·米莱当选总统,他推行激进改革,试图通过“休克疗法”打破循环。
展开剩余81%这种极端转向可能是源于长期积累的绝望,也可能是忽略了本土条件的仓促决定。米莱上任后,立即采取措施,裁撤半数政府部门,压缩公共开支,取消能源和交通补贴。
这些措施旨在平衡财政、控制通胀,但初期引发了剧烈震荡。比索贬值超过50%,虽然旨在提升出口竞争力,却推高了进口成本,物价在短期内上涨近一倍。多个省份因资金短缺进入紧急状态,无法支付公务员工资,社会恐慌蔓延。
米莱作为学者型领导人,将自由主义理论直接套用到实践中,却未充分考虑缓冲机制,导致失业率一度攀升到8%以上,贫困率在2024年飙升至50%。
与以往右翼政府不同,这次的改革更彻底,绕过议会通过行政令推进私有化,但也放大了社会分化。如果一个国家在改革中忽略了中低收入群体的承受力,可能会酿成更大的不稳定。
在推进过程中,米莱面临国会阻力,他的政党席位有限,只能通过谈判推动“基础法”法案。法案包括税收改革、劳工法修改和国有企业私有化,起初有数百条目,经辩论后大幅缩减,2024年6月勉强通过。
这赋予了政府更多权力,与之前相比,这次改革结合了国际支持,如与IMF谈判获得20亿美元贷款重组债务。
米莱冻结了货币供应,禁止央行印钞,有效控制通胀从2023年的211%降到2024年底的104%,但流动性紧缺使企业融资困难,制造业下降了10%。
相比以往,这次改革还体现在引入数字货币试验和吸引科技投资,如锂矿开发,但基础设施落后拖累了进展。这种激进方式在短期内稳定了财政,却可能牺牲了长期竞争力。
米莱的政策还涉及福利调整,他否决了养老金增加,以维持预算盈余,这引发了工会罢工和街头抗议。劳工权益受损,社会分化加深,极端贫困率一度上升到20%。
过去,阿根廷左翼高福利虽受欢迎,但缺乏经济基础导致失败;米莱反其道而行,削减补贴刺激市场活力,却忽略了再分配机制。2025年,经济开始反弹,第一季度GDP增长6.1%,第二季度达7.7%,通胀降至月1.5%的五年低点,贸易顺差连续17个月。
但代价也显而易见:失业率高企,贫困率虽从54.8%降至38%,但仍高于改革前。这种“先痛后甜”的路径,可能并不适合所有国家,而是需要根据国情调整。
外交上,米莱加强了与美国的联系,获得了战略援助,但也影响了对华贸易。作为阿根廷大豆的主要买家,中国若政策变动,将冲击出口。米莱推动投资高层访问,却未同步强化本土产能,导致依赖加深。
过去,阿根廷多次亲美未获持久增长,这次不同的是结合国内放松管制吸引电动车产业,但电力短缺成为瓶颈。2025年中期,信用评级升级,JP摩根预测2026年通胀降至1%以下,但环保争议和社区抗议增多。如果改革忽略了基础设施和本土创新,可能会重蹈外资主导的旧路。
米莱的改革给全球敲响了警钟:西方自由主义政策强调市场效率,但如果不结合国情,可能会加剧不平等。
阿根廷的教训在于,不评估代价就跟风,往往酿成灾难。相比之下,中国的发展经验是通过渐进开放和试点,避免剧烈冲击,坚持内部积累和多边合作。
阿根廷的摇摆提醒各国,发展需要立足资源优势,而不是一味复制。中国通过基础设施投资和产业升级实现持续增长,阿根廷的“休克”虽有反弹,却依赖外部环境。
如今,阿根廷经济录得年增长4.5%,预算首次盈余,但社会抗议频发,失业率8%,中期选举将考验深度。米莱的支持率稳定在50%,但贫困问题未解,国际上虽有IMF援助,但也担忧人权。这些进展并不能证明激进模式可靠,反而说明渐进模式更为稳健。
阿根廷的经历引发了一个问题:一个国家在追求变革时,如何平衡速度与代价?如果不审视本土差异,就盲目效仿,会付出多大的牺牲?
这件事警醒我们,发展需要用发展来解决问题,避免极端疗法带来的阵痛。各国可以从中吸取经验,推动适合自身的路径。
阿根廷的弯路,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:不了解风险诚金资产,就不要轻易跟风。
发布于:河南省阳德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